好文160921:哪个瞬间让你觉得和对方阶级不同?
文/陈昌
前几天晚上,我随手刷了刷微博,两条新闻映入了我的眼帘:
“又一个学生因诈骗而死,广东揭阳女大学生被骗万元学费后自杀身亡。在她留下的遗书中写到‘自杀就是因为太蠢了,相信了诈骗,被骗光了一万多块钱,害怕因为这样造成我不能去读大学。’”
“北京门头沟某楼盘开盘,400多人清晨排队抢房,800万一套的房子40分钟内卖光。”
两条新闻并列,分外刺眼,这一瞬间,我觉得这个世界仿佛已经被折叠。
01
城市折叠,是郝景芳的小说《北京折叠》中所用到的概念,在这个刚刚获得科幻小说界最高荣誉雨果奖的作品里,她构造了一个被折叠成三个空间的城市。
第一空间是上流社会的居住地,他们享受优渥的生活,规划着国家的未来;
第二空间生活着中产阶级,他们是大学生或都市白领,衣食无忧但又渴望成功;
第三空间生活着社会底层,他们重复着单调而劳累的工作,为生存而竭尽心力。
郝景芳用她的想象力,描绘了她所预测的阶级分化的最终图景。
阶级的鸿沟将会越来越难以跨越,直到有一天,不同阶级连生存空间都会被完全隔离,这个世界将被折叠。
虽然这只是一篇科幻小说,但在现实的生活里,经常会有许多的瞬间让我觉得,这个世界正在被折叠。
比如前几天,租约即将到期的我正对着一座年龄足够做我爷爷的楼房为了几百块钱与中介激烈地讨价还价。
精疲力竭时打开朋友圈,发现大家都在讨论王健林的那句话“定个小目标,比如先挣他一个亿。”
这句话让我感到自己生活在外星球。
02
其实在今天,越来越大的贫富差距与越来越快的阶级分化几乎已成为社会共识。
在这个共识之下,大部分人都有一种时不我待的焦虑感,希望在阶级跃迁的大门关闭之前,挤进上层社会中分到一杯羹。
有一天我和一个在媒体工作的朋友聊天,他笑称,现在最受欢迎的文章有两种,一种是教你月入3000该怎么活的,另一种是告诉你月入3万的人是怎么活的。
我陪着笑,脸上却觉得火辣辣的,因为我就是那种看完“毕业3年如何存下人生的一个10万”转头就打开知乎去看“年入百万是一种怎样的体验”的人。
就连心灵鸡汤都随时代发生了变革,我上学时最受欢迎的心灵鸡汤都是教导人们要努力,要肯吃苦,而如今的心灵鸡汤都在告诉人们要站在风口,要有格局。
这其实就隐含着这样一种焦虑:按部就班地努力已经拯救不了平庸的人生了。
飞涨的房价,不断扩大的贫富差距无疑为这份焦虑提供着弹药。
大学时流行看刘慈欣的科幻小说,有一天我们争论刘慈欣小说中最具科幻色彩的东西是什么,有人说是智子,有人说是水滴,有人说是二向箔。
最后终结这次讨论的是有人默默说了一句“房价”。因为刘慈欣在2005年发表的《赡养人类》中提到,在大城市买一套商品房的价格是50万元。
一个想象出三体文明与宇宙大战的人,却没有想象到10年后的房价,可见房价才是世界上最科幻的东西。
在场的人们顿时都陷入了沉默。
而互联网时代无更是放大了人们的焦虑,因为那些成功人士的生活从未距离你如此之近。
打开直播软件,王健林正在私人飞机上直播他普通的一天,你与首富的生活只隔着一个屏幕的距离。
刷一刷新闻,98年的17岁少女公司估值6000万了,88年的你还是没有凑够6环外一套房子的首付。
你所见到的一切似乎都在对你说:“你是个loser,日子这样过下去是没有希望的。”
对努力的绝望也就带来了投机主义的盛行。许多人相信,既然好好努力是没有希望大富大贵,那还不如放手一搏,来一个富贵险中求。
于是股市火爆时,许多人杠杆炒股;楼市火爆时,许多人又杠杆炒房。
记者在采访那些排队购买800万一套的房子的人时发现,他们之中很多人其实只有几十万存款,然后用贷款付首付,买了房后也不住,放着等升值。
事情到了这一步,我觉得就有些过分了。
03
前几天马云在阿里内部会议演讲中说:“一个月有三四万块钱,有个小房子、有个车、有个好家庭,没有比这个更幸福了,那是幸福生活。”
有人把这段话放上了知乎让人评价,结果收获一片骂声。
其中,获得近万赞的最高票答案提到:“在马云看来,2-3万的开销已经够了,剩下的都不是钱的问题。
因为他看不到,月薪2-3万的人还在焦头烂额拼命挣更多的钱,为的就是拿钱去抵挡和抗衡被马云首富光环屏蔽掉的刁难和苟且。”
这话很有道理,也说得很对,但原谅我看到马云这些话的第一反应其实非常正确,因为我也真的觉得月入3、4万已经很多了。
所以当我看到月入3万的人用“焦头烂额”“抵挡”“苟且”这些词汇来形容自己的生活时,我感到非常悲伤。
因为我距离这“苟且“”被刁难”的生活仍然还有很长的一段距离。
于是我特地去查了查北京市的人均工资,结果显示2016春季求职期北京平均薪酬为8717元,仅次于上海,位居全国第二。
所以我觉得,那些月入3万的人当然有权利焦头烂额,但我们也不该产生过强的代入感。
毕竟,大多数人其实一辈子也做不到月入三万,你觉得成功人士那么多,不过是因为他们的话语权多一些罢了。
但默默生活的人生也并不可悲。
比如我的大学室友,来自大别山区正儿八经的农村,先是考上县里的高中,再考来北京的大学,期间刻苦学习,拿着校长奖学金到加州交换一年,最后保送到清华读研究生。
他这个人就不多话,也没怪过自己家里穷。
看到这里,一定有人会说:这算什么成功?他毕业买得起北京的房子吗?
别急,我也没说他成功。
我知道人生是一场接力赛,有的人的起点就已经超过了有的人的终点。
我只是想说,无论贫富差距如何拉大,阶级鸿沟如何宽阔,我仍然打心底敬佩这样一步步拼过来的人。
*本文来源于微信公众号:LinkedIn,微信ID:LinkedIn-China